渝商酒制作工藝遵照季節氣候的規律,循時而動,“端午踩曲,重陽下沙”,一年才有一個生產周期。每一批原料都須經過九次蒸煮、八次加曲、八次堆積發酵、八次入池發酵、七次分級取酒,所謂“12789”傳統釀造工藝釀制。
端午制曲,重陽下沙
端午制曲過后便是制酒,“渝商醬酒”工藝是以貴州本地“紅纓子”糯高粱為制酒原料,在重陽前后下沙。“沙” 是經粉碎后的本地產的紅纓子高粱。“沙”經95°以上的水(兩次)潤糧、再蒸糧后,在涼堂攤涼、加尾酒和曲翻糙均勻起堆、開始堆積發酵、過后下窖發酵30天。經窖內發酵30天后的下沙紅糧稱為“熟沙”將50%的新沙和50%的熟沙翻拌好后上甑蒸煮、蒸煮好后經攤涼、加曲、堆積下窖、窖內發酵30天后烤酒。下沙、糙沙生產結束后,整個生產過程中除了加曲外,不會再加高粱(“沙”)。
兩次投料
醬香酒分兩次投料,首次投料稱下沙,二次投料稱糙沙。釀造中耗糧量極大,5斤糧食(2.4斤高梁+2.6斤是小麥)得1斤酒。紅纓子高粱堅實飽滿、粒小皮厚,耐翻造,能經受多次蒸煮,其糯性大(支鏈淀粉占比90%以上),出酒率高、酒質也最好 。
九次蒸煮
九次蒸煮,顧名思義,就是要蒸煮九次。首次下沙(投料)后清蒸一次,糙沙(第二次投料)混蒸一次,前兩次蒸煮變成釀成而未過濾的酒,再進行第三次蒸煮,得到我們所說的熟糟。熟糟再經過攤涼、撒曲、堆積、下窖、封窖發酵、開窖取碚醅、蒸酒六個輪次的循環,每個環節中都有一次蒸煮,整個過程共有九次蒸煮。
八次發酵
八次發酵是指紅糧從下沙開始到烤七次酒結束要經歷8次發酵過程。醬香酒釀造發酵過程為高溫堆積發酵。高溫堆積是入池發酵前的堆積發酵,高溫溫度要達到50℃左右,為入池發酵網羅、篩選、繁殖了大量微生物;高溫堆積后再入池高溫發酵,醬酒發酵溫度高于其他工藝白酒。
七次取酒
渝商醬酒在釀造過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后,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,才開始第一次取酒,取酒完畢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、加曲、堆積、下窖、封窖發酵等流程,如此周而復始,每月一次,共需要經歷七次取酒。在七次取酒中,第一二次取出的酒,酸澀辛辣,第三至第五次取出的酒最好,稱為“大回酒”,第六次取到的酒稱為“小回酒”,第七次則稱為“追糟酒”。每一次取出的酒都有用處。